石油化工和钢铁行业的消费量占比最大。
把氢能作为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日本模式(韩国做法类似)。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氢能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远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对价值创造功能不可预期过高。
在区域电力冗余时,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弃风能弃光能弃水能等现象,降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冲击。美国模式:浅尝辄止的试探美国氢能发展经历两起两落,但将氢能视为重要战略技术储备的工作思路一直没有改变。加州燃料电池合作伙伴组织(CaFCP)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已陷入停滞状态,在2019年甚至出现了12%的下滑,发展势头已被日韩、中国赶超习近平对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表示热烈祝贺,向两国建设者致以崇高敬意。北京时间17时许,习近平抵达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同在克里姆林宫主会场的普京互相挥手致意。
第三,坚持战略协作,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协调发展。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好4台机组,打造核安全领域全球标杆。瑞典作为能源转型与碳减排方面的全球引领者,在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方面的诸多实践,将为我国发展集中供暖、供冷、综合能源等提供有益借鉴。
集中供热之外,韦斯特罗斯市城市中心还建设了集中制冷系统,利用区域供热网络的热源生产冷量,每年365天供办公室、市政建筑等使用。资料显示,2016年,瑞典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达到52%,运输领域使用生物燃料超过了20%,提前完成了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应在满足政府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将集中供热和集中供冷市场化,使企业有积极性和足够资金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此外,2009年,瑞典政府还出台了《气候与能源联合法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不低于5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
如今,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瑞典制定了更为宏大的发展目标:计划最迟于2045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至2050年,打造全球第一个零化石能源国家。垃圾变能源填埋率不到1%梳理瑞典能源转型的有效举措,瑞典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不得不提。
记者了解到,到2016年,焚烧炉所产生的能源已能够满足瑞典20%城市家庭的供暖需求,同时为5%的家庭提供廉价电力。瑞典目前有500家区域供热厂以生物质作为供热热源。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全球环境绩效指数》中,瑞典以80.51的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第5。2000年初,瑞典又正式征收垃圾填埋税。
可进一步利用热泵技术,使用经处理的污水作为热源进行集中供暖。从最初对石油的依赖度超75%,到如今石油能源占比降至约20%,瑞典的低碳、绿色转型实践无疑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成功范例。低碳城市建设新思路系统集成+区域供冷供热与瑞典相比,中国计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要晚15年。立法先行政策护航立法先行是瑞典能源转型发展的显著特点。
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欧洲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瑞典能源转型指数全球最高,是能源转型引领国家,单位GDP能耗仅次于瑞士,为全球第二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全球第二低。
近日,瑞典区域供热理事会中国分会会长安德森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暖通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供热绿色发展国际峰会上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法律、法规,引导节能减碳行为。
瑞典的垃圾清运费遵循按量计费的原则,住户产生的垃圾越少,所需要缴纳的费用也越低,采用经济手段就可鼓励从家庭开始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其次,可充分利用危险废物,通过等离子气化处理,产生可用于发电和区域供热的氢气。据了解,目前,瑞典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超3/4,整个国家电力系统中与煤炭相关的电力仅占3%。该市还利用食物垃圾和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生产生物质燃气,并通过当地的燃气管网将生物质燃气分配到加油站,用于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使用,最大限度挖掘城市废弃资源的能源化潜力,以此实现减碳目标。垃圾热电设施已经成为瑞典电气化和区域供热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瑞典,通过回收循环化和能源化利用,有近约49%的垃圾经焚烧后转变为能源,36%的垃圾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填埋率仅不到1%。
收集后的垃圾通过燃烧或厌氧发酵,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利用,仅余极少量无法利用的垃圾进行填埋。根据瑞典制定的中远期目标,2045年实现零排放,2050年打造全球第一个零化石能源国家。
谈及瑞典集中供暖经验对于中国的借鉴,安德森建议,在充分挖潜余热供热的同时,应禁止在有热能需求的地区建设仅用于发电的垃圾焚烧厂,推广垃圾热电联产。如1977年,瑞典就出台了《能源规划法》,其中要求每个城市和市政当局都需准备一份能源规划。
目前,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税在欧洲国家中价格最高,为1.15瑞典克朗/千克(约合0.88元人民币/千克)20世纪80年代,瑞典则开始实施节能补贴,并对1975年以前建造的大部分建筑进行窗户和隔热材料翻新。
垃圾变能源填埋率不到1%梳理瑞典能源转型的有效举措,瑞典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不得不提。根据瑞典制定的中远期目标,2045年实现零排放,2050年打造全球第一个零化石能源国家。如1977年,瑞典就出台了《能源规划法》,其中要求每个城市和市政当局都需准备一份能源规划。与此同时,应在满足政府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将集中供热和集中供冷市场化,使企业有积极性和足够资金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
通过在能源、垃圾处理等领域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1990—2015年间,瑞典建筑物取暖产生的碳排放共减少了86.1%,燃油供热减少了96.1%。优异的生态环境得益于瑞典的高质量、高强度能源转型。
据了解,目前,瑞典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超3/4,整个国家电力系统中与煤炭相关的电力仅占3%。在瑞典,通过回收循环化和能源化利用,有近约49%的垃圾经焚烧后转变为能源,36%的垃圾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填埋率仅不到1%。
以韦斯特罗斯市为例,该市要求大多数塑料和金属由居民进行一次分类,在垃圾焚烧厂进行二次分类。瑞典的垃圾清运费遵循按量计费的原则,住户产生的垃圾越少,所需要缴纳的费用也越低,采用经济手段就可鼓励从家庭开始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
1991年,瑞典开始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欧洲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可进一步利用热泵技术,使用经处理的污水作为热源进行集中供暖。从最初对石油的依赖度超75%,到如今石油能源占比降至约20%,瑞典的低碳、绿色转型实践无疑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成功范例。
另外,安德森还建议,城市应制定能源发展相关计划,编写指南大纲,设定建筑节能的目标和时间表,推动城市逐步减少碳排放。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瑞典能源转型指数全球最高,是能源转型引领国家,单位GDP能耗仅次于瑞士,为全球第二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全球第二低。
集中供热之外,韦斯特罗斯市城市中心还建设了集中制冷系统,利用区域供热网络的热源生产冷量,每年365天供办公室、市政建筑等使用。在安德森看来,纵观瑞典近30年来的实践,能源系统集成对于碳中和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其涵盖建筑节能、建筑供暖制冷,以及能源系统建设与垃圾能源化的分配、生产和集成等各方面。
立法先行政策护航立法先行是瑞典能源转型发展的显著特点。资料显示,2016年,瑞典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达到52%,运输领域使用生物燃料超过了20%,提前完成了预定目标。